近日,杭州余杭區仁和街道及良渚街道部分區域出現的自來水氣味異常現象,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7 月 16 日 8 時,仁和水廠率先察覺到水質嗅味指標異常,在經過采樣分析確認后,迅速啟動了供水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及時切換水源,使得供水水質得到有效控制,保障了出廠水質安全。隨后,由國家、省級專家等組成的調查組迅速展開調查,現已初步查明,導致此次異味的 “元兇” 是特定自然氣候條件下藻類厭氧降解產生的硫醚類物質,而具體原因仍在進一步溯源調查中。
實際上,藻類對水體嗅味的影響并非首次出現。相關研究表明,藻類被公認為造成水體嗅味問題的重要因素。我國飲用水嗅味污染的主要嗅味類型中,就包含由硫醚主導的腥臭味。現行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 - 2022) 也加強了對嗅味物質的關注,將 2 - 甲基異莰醇、土臭素兩種藻源致嗅物列為強制管控對象,并把二甲基二硫醚和二甲基三硫醚列入標準附錄。
給水排水》2024 年刊登的論文《我國飲用水主要致嗅物及其控制策略》指出,土霉味和腐敗味 / 沼澤味 / 腥臭味是我國水源及飲用水中主要嗅味類型之一,主要致嗅物分別為 2 - 甲基異莰醇和二甲基三硫醚等硫醚類物質。其中,腐敗味 / 沼澤味常被描述為爛菜味、臭水味、污水味等,主要源于有機物厭氧腐敗產物。相關調查顯示,檢出的硫醚物質主要包括二甲基二硫醚和二甲基三硫醚,在黃河、太湖、長江及珠江等流域均有分布。
水體富營養化程度的不斷加劇,使得藻類過度生長,它們不斷分泌產生各種藻源性嗅味物質,嚴重影響了飲用水的質量。《凈水技術》2025 年刊登的論文《典型藻源性嗅味物質及其去除工藝研究進展》顯示,我國約 80% 的水源水、45% 的出廠水存在嗅味問題。常見的藻類產生的含硫化合物,如 DMDS、DMTS 等,其氣味通常被形容為沼澤 / 化糞池味、腐爛、腐臭和惡嗅味。有學者對我國 31 個城市的 56 個水廠的原水和出水進行研究,發現在 48.3% 的原水水樣和 31.1% 的出水水樣中能夠檢測到硫醚。硫醚的產生與大量藍藻的厭氧分解密切相關,藻類密度越高、溫度越高,藻類的分解速度越快,DMTS 的濃度也隨之上升,而且水中的硫醚等含硫化合物還可能與其他嗅味物質協同作用,在較低濃度下就讓水體散發出強烈的沼澤 / 化糞池味。
此次余杭自來水異味事件,為我們的水質安全保障工作敲響了警鐘。在日常生活中,水質安全關乎每個人的身體健康,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從水源地保護到水廠處理工藝,再到供水管網的維護,每一個環節都對水質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微信咨詢
電話咨詢
最新資訊